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 科研平台
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
发布时间:2024-03-16 作者: 浏览次数:33

为了践行“二十大报告”提出的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,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”,同时,为了协同推进我校“冲一流”建设规划与我院学科发展要求,本研究所结合现有资源特制定2023-2028年发展规划。

1.  研究所成员

外语学院专任教师(7位):朱法荣(教授),吕新博(副教授),韩 悦(副教授),冯海青(副教授),洒 焕(副教授),高 珊(讲师)与朱晓星(讲师)。

外校及校内其他单位专家顾问(6位):朱振武 (教授,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),孔 蕾 (教授,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暨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),孔德州(教授,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专业主任),苗 静 (馆员,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),陈 静(副教授,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外语学院)与刘雨晴(助教,山东英才学院)。

2.  目前研究现状

2.1 课题方面

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(冯海青);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一项(吕新博);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一项(吕新博);主持在研教育部课题一项(韩悦);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一项(韩悦);山东省与中东欧国家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一项(韩悦):主持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一项(朱法荣);省厅级及校级项目多项(洒焕、高珊、朱晓星)。

2.2 论文方面

SSCICSSCI及其扩展版发表论文共计13篇(朱法荣、冯海青、吕新博、韩悦);中文核心及AM扩展论文多篇(洒焕、高珊、朱晓星)。

2.3 译著与专著

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(吕新博);出版中译外、外译中著作7部(朱法荣、吕新博、韩悦、高珊);中译外待出版著作2部(朱法荣)。

2.4 获奖情况

教学质量奖

第十届“外教社杯”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山东赛区综合课组特等奖(朱晓星,2019);山东农业大学第十三届青年教师讲课技能大赛一等奖(朱晓星 2021);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名师(朱法荣,2014);山东省黄河国家重大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(朱法荣,2023)。

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奖

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教学成果二等奖(朱法荣,2017);山东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(朱法荣,2022,7/9);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(朱法荣,2012);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(洒焕,2018);第三十二次泰安市社科成果一等奖(朱法荣,2018);第三十五次泰安市社科成果二等奖(吕新博,2021

3.  发展规划(20232028年)

研究所建设首先立足学校优势学科,服务学校发展要求,其次结合学院学科发展需要与教师自身成长规划,基于此,研究所计划将人文研究与计算机大数据相结合,实行文理结合,落实“新文科”建设。

总体目标

3.1 围绕文明互鉴与山东省黄河重大国家战略,选取世界文学与大河文明作为长远研究计划,挖掘中外文献中的黄河文明,进行文明互鉴,深化黄河文化研究。

3.2 结合我校优势学科与世界文学中丰富的农业题材与农业描写,聚焦文学与农业的互动关系研究,开拓文学研究新领域,服务我校特色发展。

3.3 将学术研究融入教学活动,积极建设校本教材,更新文学教学内容,将世界大河文明与农业文明落实到教材和课堂中,利用数字人文技术,建设数字人文课程。

实施方案

3.4 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进行数字人文技术培训,组织研究所成员赴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学习进修,提升文科师资的自然科学研究水平。

3.5 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,以项目申报促科研能力提升。

3.6 定期组织成员业务学习,紧跟国家大政方针,了解学科前沿理论,凝练课题研究。

预期成果

3.7 培育国家级社科或教育部人文项目1-2项,省级及横向项目2-3项。

3.8 出版专著或译著2-3部。

3.9 发表SSCICSSCI及扩展版论文3-4篇,中文核心以及教育类论文3-4篇。

3.10 建设完成校级及以上数字人文课程1-2门,出版配套数字教材1-2部。

撰稿人:朱法荣

20231225

TOP
版权所有: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
Copyright © 2023-2028